新的全球氣候變化協定,就在隨后迸發(fā)的歡呼、淚水、擁抱和數千名外交官間的相互致意中誕生了。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6年之后,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終于迎來了轉折點。
這份《巴黎協定》,包含了近20年間氣候政治中各方力求推動的“長期目標”、“氣候資金”、“行動力度”、“透明度”和“適應(行動)”等五大關鍵要素,是第一份全體締約方通過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。
在接受《第一財經日報》獨家采訪時,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、英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尼古拉斯·斯特恩(Nicholas Stern)勛爵表示:“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,在同氣候變化的斗爭中,《巴黎協定》是一個轉折點,該協定為各國加速長效的低碳經濟發(fā)展創(chuàng)造了巨大機遇?!?/div>
中國低碳轉型之路愈加明朗
全球氣候協議達成后,解振華在大會發(fā)言中表示,《巴黎協定》是一個公平合理、全面平衡、富有雄心、持久有效、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,傳遞出了全球將實現綠色低碳、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強有力積極信號。
解振華表示,中方熱烈祝賀《巴黎協定》獲得通過,雖然協議并不完美,還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內容,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向前走出歷史性一步。他強調,一分綱領,九分落實。協定已經談成,下一步的關鍵任務是落實。
“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(fā)展中國家,應對氣候變化既是推動本國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內在需要,也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?!苯庹袢A表示,中方將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、發(fā)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,繼續(xù)兌現202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,積極落實自主貢獻,努力爭取盡早達峰。
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氣候、能源與環(huán)境高級顧問楊富強對記者說,巴黎大會再次印證了中國在氣候議題上的姿態(tài)越來越開放與自信,在南北方國家之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協調作用,促進了不同集團陣營的互信與共識。
由于人口、經濟體量、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總量巨大,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戰(zhàn)略影響。2014~2015年是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名字與氣候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關鍵時期,無論是中國提出爭取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峰值,還是全國碳
市場啟動時間表出臺,以及中國將為南南合作出資31億美元,都是由高層領導人宣布的。
事實上,中國的低碳發(fā)展和能源轉型之路正愈加明朗。在10月底結束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,綠色發(fā)展已成為未來五年規(guī)劃的主要戰(zhàn)略之一。
楊富強說,2016年開始的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,有望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的管理方式。將于2017年啟動的
碳市場,以及繼續(xù)推進的
電力改革和可再生能源大力發(fā)展,都將成為中國進一步深化低碳轉型的重要推手。
中國的目標是在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。2015年煤炭消費量持續(xù)走低,同比下降明顯,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或已在2014年達峰?,F階段,國內就控制煤炭消費總量、推進能源轉型展開多種舉措,有望在2020年實現煤炭消費在總能耗中的占比從2014年的66%下降到57%,提早實現碳排放峰值。
創(chuàng)綠中心研究院研究員李莉娜表示,應對氣候變化,要求減緩和適應兩條腿走路。適應
問題對中國而言也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。
2013年7月,發(fā)改委會同環(huán)保部、科技部、國土部、財政部等多個部委組織起草了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(guī)劃(2013-2020年)》,制定了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戰(zhàn)略部署,2013年底,發(fā)改委發(fā)布《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(zhàn)略》。
“總體來看,中國的適應工作尚有很長的路要走?!崩罾蚰日J為,目前適應工作在機構設置、組織管理和工作內容上都還比較分散,缺乏總體統(tǒng)籌、地方各級各部門的落地以及與其他相關工作的銜接,具體的資金、技術支持和保障尚未明確。在這一過程中,社會力量、科研機構、非政府組織等都應該在不同層面發(fā)揮重要的
政策建議、科學研究和落地項目等作用。
“展望未來,氣候議題在內政和外交上的黏合性將越來越強?!睏罡粡娬f,相信在政策、技術、市場和社會的多方合力下,中國將能夠全面協調好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,探索符合自身發(fā)展階段和國家情況的轉型道路,并為全球其他國家尤其是發(fā)展中國家的轉型提供支持和幫助,樹立良好的榜樣。